医学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治愈率,也体现在减轻病人的痛苦上,比如无创呼吸机的出现,在不损伤病人呼吸道的情况下,亦可达到改善气体交换、纠正二氧化碳潴留的效果,在治疗中充当着重要角色,功不可没。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却伴随着一个重要问题——面部压疮。
提起这个,简直让护士无比头疼。
面部压疮就是无创呼吸机的呼吸面罩与病人面部长时间无缝接触,导致颜面部红肿和局部皮肤破损。
临床上,我们尝试用很多种方法减少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,比如根据病人的脸型选择更为贴合的呼吸面罩,或者在受压部位垫上纱布块作为缓冲……
然而,收效甚微!要么呼吸机漏气报警,要么患者觉得面部的异物感太重,不能很好地配合。
这个问题困扰护士许久,为了找到解决办法,我们决定亲身体验,定要摸索出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。
于是,护士给自己“戴上”了无创呼吸机,站在专业护理人员和患者相结合的立场,亲身感受效果,找到一个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让患者相对舒适的方案。
通过长期观察研究,翻阅文献,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。 我们发现了一直以来被忽略的细节,那就是——呼吸面罩覆盖区域的皮肤湿润度。护士已经最大程度的放松固定带了,为什么患者的脸还是肿了?其实就是患者在配合无创呼吸机的一呼一吸间产生的俗话说的“气哈水”凝结在面罩内,没能及时排除掉,再加上为了提高呼吸面罩的舒适度、避免病人口鼻干燥,把湿化度的阈值加得比常规湿化稍大一些,这就使得病人局部皮肤长时间处在潮湿的环境下,同时呼吸面罩是三角形设计,鼻梁处脂肪相对较薄,一湿一压,就会出现破损现象。 找到原因,那解决方案就相对容易了。我们经过自身测试,发现规律,敲定了最终方案: 利用泡沫敷料“吸水”的原理,把泡沫敷料裁剪成镂空的三角形,刚好固定在鼻梁及鼻翼两侧,可以减轻局部受压,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吸附面罩内冷凝水。 使用中我们还发现,若呼吸急促,“气哈水”就多,若呼吸平缓,“气哈水”就相对较少。因此需要根据病人的吸呼频率来调节湿化度,呼吸频率高时,湿化就调弱一些,呼吸频率低时再略微加强。另外,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,适当地让无创呼吸机“漏”一些气,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面部皮肤的接触环境。舒适度上去了,病人能更好地主动配合,临床治疗效果也显著提升。 经过反复临床实验,确定安全有效后,最终在临床使用。经过一段时间使用,我们发现患者面部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下降,患者舒适度大大提高,护患关系也更加融洽,无创呼吸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“无创”。 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总是会有,就像日升月落、昼夜循环不会停止,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我们始终坚信,在这场没有终点的职业修行里,每一次问题的破解都是对专业能力的淬火,而这份向光而行的笃定,终将让护理之路在求索中绽放灼灼光彩。